68.5%控股国际米兰!从苏宁体育产业的国际化首秀看中国企业并购行为

双方各自获得了什么
对于国际米兰来说,首先,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由来已久,是第一个到访中国的欧洲俱乐部,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都有着深刻理解的苏宁的加入,在使中国成为国际米兰第二主场的同时,也将帮助国际米兰更好的扎根中国(全球最大的球迷市场)。
其次,苏宁在六大产业领域的积累和商业资源的运营能力,将可以为国际米兰源源不断的注入资本和资源,帮助其吸引全球更多的天才球星,成为国际米兰再创辉煌的坚强后盾。
而对于苏宁来说,并购国际米兰,苏宁在体育产业的布局也日渐清晰。从零售业起步,不断延伸至包括商业、文创、体育、金融等领域,构建了大服务、大消费的产业生态圈。
此次收购国米并非苏宁第一次在足球领域的布局。早在2014年,苏宁就与巴塞罗那俱乐部达成合作,成为巴萨中国区粉丝官方合作伙伴。网易体育认为,苏宁布局体育产业正是看到了中国健康消费正在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大趋势。近年来,依托苏宁的产业资源优势,通过不断的业务发展和战略投资,苏宁已经形成了从国内外俱乐部经营、媒体平台、商业零售到赛事运营和青训发展的体育全产业链生态圈。
去年12月,苏宁斥资5.23亿全面接手中超球队原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入主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通过一系列的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更重要的是,并购国际米兰,也是苏宁体育产业的国际化首秀。这是苏宁自2008年迈出国际化发展步伐以来,全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2016年初,苏宁宣布成立国际总部,启动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除已有的日本和美国市场以外,很快将会进军东南亚和欧洲。
“太简单、太粗暴”?
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中国公司——全球并购市场不速之客》中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并购谈判桌上,而他们的收购计划屡屡遭受挫折。今年以来,已经有13家中资公司对海外目标发起总规模780亿美元的主动收购。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2015年这样的收购案例达到创纪录的17宗。
报道称:这种出其不意的收购战略可能是相当冒险的。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近日撰写文章《中资企业海外收购:太简单、太粗暴?》称,从中国企业的行为模式来看,本轮收购浪潮集中在欧美区域,这其中以中化收购瑞士农药和中子公司先正达、美的收购库卡为一类代表,此类收购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周浩表示,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中国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这意味着其海外收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债收购”。英国《金融时报》就在一篇文章中进行过测算,以“总债务/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杠杆率来计算,在201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中,仅有华为等6家企业的杠杆率低于3倍的“中等值”,而中国企业的杠杆率“中位数”则为5倍,这已经可以被称为“具有侵略性”,更别提某些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超过了100倍。
周浩在文章中称,高杠杆收购,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融资,由于涉及海外收购,多数中资企业会选择美元或者欧元的方式进行融资,而融资的方式多数为银团贷款或者在海外市场发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赌上的是被收购海外企业能够迅速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否则将面临愈加严重的债务负担。而倒过来看,除非市场对这些被收购企业“看走了眼”,否则也不会出现股票市场定价远低于中国企业“收购价”这样的奇特景象。换句话说,多数情况下,这些被收购企业难以在短期内为中国企业带来实质性的财务改善。中国企业至少要撑过前面3-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